材料一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欧博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仪式开始 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投降书脏了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节选自朱启平《落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欧博娱乐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节选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 .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投降签字前的宏大场景描写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欢乐喜悦的气氛,烘托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B .材料一节选自《落日》,文章题目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写作背景和时间,另一方面日落象征着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 C .《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内蕴的民族感情深厚,都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 D .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毛泽东在文中极力赞扬了他们的民族英雄气概。 2 .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像是用一个个生动的镜头来展现签字的过程,使整篇文章条理清晰。 B .材料一除了顺叙外,还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 C .《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表面说司徒雷登离开中国,实则隐寓美帝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 D .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题目和文章开头的照应。 3 .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 A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 B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 C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 D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日本广岛长崎。 4 .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特色。 5 .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材料一是如何体现以上特点的?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橄榄油坛子 [意大利]皮兰德娄 唐·罗洛在首阳山的农庄的山坡上种了好大一圈油橄榄树。他预计地窖里的那五只旧的彩陶坛子盛不下新梓的油,因此及时地预订了第六只容量更大的坛子。人们为他造了一只齐人胸高的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好像是其他五只的统领。 已经开始打橄榄两天了。唐·罗洛烦躁不安,因为农庄里既有打橄榄的农民,又有往山坡上准备种下一季蚕豆的地里送堆肥的赶骡人。他苦于没有分身术,不知先监督谁好。最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着一双狼似的眼睛,生气地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是剃刀刚过就钻了出来。 现在到了第三天收工的时候,三位打橄榄的农民走进磨房放木梯和棍子,看见那只漂亮的新坛子开裂成两半,好像有人在坛子的大肚子上拦腰砍了一刀,眼前的裂缝十分刺眼。 当唐·罗洛走上山来,看见裂缝时,简直要发疯了。他把帽子摔到地上,打自己耳光,跺脚,像哭死去的亲人那样悲声号叫:“新坛子呀!四个银币的坛子!还没有用过呀!” 农民们劝他冷静一些,能干的修补匠会把它修好,像新的一样。正好有一位迪马·里卡西大叔,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胶水,牢牢地保守着胶水的秘密:用这种胶水粘好之后,斧头也砍不开。 第二天,迪马·里卡西大叔背着一筐工具准时来到首阳山。 他是一个跋腿老人。关节粗大畸形,活像一段古老的阿拉伯油橄榄树桩。傲气,或者说是悲哀扎根在他那变形的身躯里了。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这个未被正式承认的发明家的功劳。迪马·里卡西大叔要让事实说话。他左顾右盼,生怕别人窃取他的秘密。 “让我看看那种胶水。”唐·罗洛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好一阵之后才说出这第一句话。迪马大叔严正地摇头拒绝。 “补的时候看吧。” “能补好吗?” 迪马大叔郑重其事地检查已经搬到打谷场上的坛子。他说:“能修好。” “可是光用胶水”唐·罗洛开始讲条件,“我不放心。我还要求用钉子补。” “那我走了!”迪马大叔二话不说,站起身,背起筐。 唐·罗洛拉住他的一只胳臂。 “去哪儿呀?就这么谈生意吗?那么长的裂缝,只用胶水吗?需要钉子。胶水和钉子。我做主。” 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活。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接着他用手指把胶水沿裂缝把裂开的边上涂了一圈;他拿起钳子和准备好的碎铁丝,钻进坛子敞开的肚子里,吩咐农民把坛子的裂缝对齐。 他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自己命苦。 “现在你帮我出来吧。”最后迪马大叔说道。可是这只坛子的腹部虽然很宽,颈口却很窄。迪马大叔盛怒之下没有注意这一点。现在,他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那个农民站在那里笑弯了腰。他被囚禁在由他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了,为了让他出来,就得重新砸破坛子,并且永远无法修补了。 唐·罗洛在嬉笑声和叫喊声中赶来。 “这只坛子新的时候,我花了四个银币买来的。你认为它现在值多少钱?”唐·罗洛问。 迪马大叔说:“从前价值的三分之一。” “那好,”唐·罗洛说,“依你的话,你给我一又三分之一个银币。” “什么?”迪马大叔问道,好像没有听懂。 “我打破坛子让你出来,”唐·罗洛回答,“你呢,赔给我你估计的那个数目。” “我,付钱?”迪马大叔取笑道,“阁下您开玩笑呀!我准备在这里面变成虫子。” 而且,他费了些劲儿从衣袋里掏出一只镶嵌的小烟斗,点燃后抽起来,把烟雾从坛子的颈口里驱赶出来。 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而是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 “您看多好的胶水!”迪马大叔对他说。 “该死的东西!”唐·罗洛怒吼起来,“谁干的坏事,是我还是你?我应当赔钱吗?你就饿死在里面吧!看谁胜谁负!” 他走了,迪马大叔却想到用工钱同农民们一起欢度这个夜晚。一个农民去附近的小酒店里去买酒。好像是特意安排好的,天上有一轮明月,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般。 已经去睡觉的唐·罗洛,突然被乱哄哄的喧闹声吵醒。他从农舍的一个阳台上探出头来,看见谷场上,欧博allbet月光下有许多魔鬼:原来是喝醉了的农民手拉着手,围着坛子跳舞呢。迪马大叔在里面扯着嗓子唱歌。 唐·罗洛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去。坛子在醉汉们的笑声中往下滚动,撞在一棵橄榄树上,碎裂开来。 迪马大叔获胜了。 (有删改)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迪马大叔听从唐•罗洛的修补方法,这一举动看似妥协,实际上是他反抗的开始。 B .农民笑弯了腰,是因为迪马大叔被囚禁在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强化了故事的戏剧性。 C .“有许多魔鬼”既表现了唐•罗洛难抑的愤怒,也写出了农民们尽情欢乐的情景。 D .唐·罗洛的坛子“打造”—“破裂”—“复原”—“再破裂”的过程是故事的重要内容。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对坛子的描绘,表明它承载着唐•罗洛对于财富的幻想,它作为审美意象,贯穿小说全文。 B .迪马大叔被困坛中,前文有伏笔铺垫,如坛子“肚子”很挺,他干活时“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等。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唐·罗洛对坛子改“踢”为“提”的行为,表现出他怕伤害到迪马大叔的心理。 D .小说在塑造唐•罗洛和迪马大叔形象的同时,还描绘了农民群体,推动了情节发展,丰富了小说内容。 8 .迪马大叔说“您看多好的胶水”怎样理解这句话?请结合全文具体分析。 9 .小说结尾设计得很精彩,请简要分析这个结尾的妙处。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曰:“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佑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丁母忧。五年,调福昌主簿。欧阳修以才识兼茂,荐之秘阁。试六论,旧不起草,以故文多不工。轼始具草,文义粲然。复对制策,入三等。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惟吴育与轼而已。 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木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治平二年,入判登闻鼓院。英宗自藩邸闻其名,欲以唐故事召入翰林。宰相韩琦曰:“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英宗曰:“且与修注如何?”琦曰:“记注与制诰为邻,未可遽授。不若于馆阁中近上官职与之,且请召试。”英宗曰:“试之未知其能否,如轼有不能邪?”琦犹不可,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直史馆。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10 .用“/”线给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B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C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D .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隆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准确的一项是() A .冠,读guàn时,可以指的是戴帽子;古代男子到成年则举行加冠礼,叫做冠,一般在二十岁。 B .礼部,礼部是中国古代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 C .苏轼,字子瞻,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三苏”,位列唐宋八大家。 D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是眉州眉山人,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同时跟随母亲学习。刚成年,就已博通经史。 B .嘉佑二年,苏轼参加礼部考试,一篇《刑赏忠厚论》让欧阳修惊叹不已。后来凭借推荐信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感叹:“当避此人出一头地。” C .苏轼被任职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岐下每年运输南山木筏,经砥柱之险,常让衙吏破产,他就亲访利害,想办法减少了灾害损失。 D .苏轼有“远大器”之才,被英宗慧眼识中,欲召为翰林,但遭到宰相韩琦的劝阻,经过二论的策试,他最终得直史馆。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2 )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14 .你认为苏轼为什么能成为天下英才?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律诗,欧博百家乐完成下面小题。 示秬秸① [北宋]张耒 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遶②街呼卖,虽大寒烈风废,而时略不少差也。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上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 注]①秬秸:张来二子张秬、张秸。张来,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②遶同“绕”。 15 .下列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 .“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C .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D .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16 .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五、情景默写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将进酒》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于貌似消极的表象中透露出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愿望,表现了诗人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 (2 )《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 )《论语·颜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有仁德。 六、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丝路重镇敦煌,是广阔沙漠中的“文化绿洲”,是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四大文化体系汇流之地。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坦因闯入莫高窟藏经洞,从此敦煌被推到世界的聚光灯下。735个洞窟、45000平方米壁画,展示了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丰富多彩的历史画卷。 ()。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长城烽隧遗址发掘出土第一批敦煌汉简。此后百年间,甘肃的敦煌、酒泉、张掖、武威、天水等地区陆续出土了数万枚不同时代的简牍。透过壁画和简牍,人们揭开了千年丝路的神秘面纱,触摸到了博采众长的敦煌文化。 百余年来,艺术家和学者纷纷来到这座中外交流成果的艺术宝库汲取营养,把敦煌的故事以全新的方式讲给世界听。 18 .下列填入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A .不止莫高窟,还有敦煌汉简,也被斯坦因发现 B .不止莫高窟,还有敦煌汉简,斯坦因也发现了 C .斯坦因发现了的,不止有莫高窟,还有敦煌汉简 D .被斯坦因发现的,不止有莫高窟,还有敦煌汉简 19 .下列各句中,和文中画波浪线的修辞手法相同的项是() A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0 .文中画线的语句有语病,请修改。 七、语言表达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久坐以后很难保持正确的坐姿,常会出现弯腰弓背坐或蜷缩在沙发上的情况,此时腰椎局部受到的剪切力增大,久而久之就可能造成腰背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引起腰疼。 久坐还会增加患心血管病的概率,从而导致死亡风险的增加。经常听说有人打麻将时突然死亡,这与他们长时间坐着不动有重要关系。久坐还会带来身体肥胖、机能退化等问题。 远离这些危害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是避免久坐,建议坐30—40分钟就要站立活动一会儿。可以伸伸懒腰或者轻微旋转腰部,最好能出去转上一圈。另外,要选择合适的座具,尤其不要坐过低的座椅;必要时可在腰部增加腰垫,保持腰部的正直。 请分别用一个疑问句给上面的三段文字各加一个小标题。每个标题不超过10 个字。 22 .下面是某学生向老师祝寿时发言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这次我们专程从全国各地光临母校,给我们至今健在的恩师俞老师做寿。俞老师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八十高龄还在作学问。俞老师又把最近出版的大作赠送给我们几个高足,我们都感到十分欣慰…… (1 )将改为;(2 )将改为; (3 )将改为;(4 )将改为。 八、材料作文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墨子提出“兼爱非攻”,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诸子学说中有着共同的“和”的基因。 “和”有和谐、和睦、调和等多种内涵,“和”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对“和”的追求与践行,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 字。 参考答案: 1 .D2.D 3.C 4.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例证法:如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5.①真实性:开头出现具体时间,还有仪式前的场面白描,体现出真实性;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开头关于天气和海风、海面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写水兵脸上的微笑等,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喜悦;③评论性:如结尾评论胜利付出的巨大代价,启发人们要珍惜和平;评论我们国家还存在诸多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住胜利果实等,富有思想性。 【解析】1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 都”以偏概全。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指出还有部分知识分子糊涂,对美国存有幻想。 故选D 。 2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材料信息和写作特色的分析能力。 D.“ 对比”错,“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一“走”,一“来”无对比。 故选D 。 3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 “ 百万将士痛击日寇”,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与“恻隐之心”没有关系。 故选C 。 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好论证语言特色的能力。 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第一段“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此处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 有例证法:如“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 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论证“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 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 5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合题干中的“真实性、文学性、评论性”分析材料一。 ①真实性:如开头的具体时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体现真实性;仪式前的场面白描,如“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等,让读者感受到人们对于胜利的渴望和胜利到来的喜悦; ③评论性:如“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评论了胜利来之不易,启发人们应珍惜和平,不要轻启战争;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思考如何保持住胜利果实等,很有思想性。 6 .A7.C 8.①“多好的胶水”是迪马大叔在夸赞自己的胶水很有效,坛子经修复后,唐•罗洛使劲提也没有再裂开;②同时也表明他期待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的发明;③迪马大叔被坛子囚禁着,依然忘不了夸赞自己的胶水,表现了他对自己发明的自信,还有乐观淡定的性格。9.①符合人物形象。唐•罗洛气急败坏,将坛子推下山坡,是他暴躁易怒的性格特点的表现。②极富趣味性。吝啬的唐•罗洛居然自己推倒了坛子,人物形象的反差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使小说更加精彩。③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批判、讽刺了自私自利的农庄主,表达了对迪马大叔等劳动百姓的同情。 【解析】6 .本题考查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 项,“实际上是他反抗的开始”错误。原文信息是“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活。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接着他用手指把胶水沿裂缝把裂开的边上涂了一圈;他拿起钳子和准备好的碎铁丝,钻进坛子敞开的肚子里,吩咐农民把坛子的裂缝对齐”“他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自己命苦”“‘现在你帮我出来吧。’最后迪马大叔说道。可是这只坛子的腹部虽然很宽,颈口却很窄。迪马大叔盛怒之下没有注意这一点。现在,他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可见修补的过程中迪马大叔还是很认真的,除了盛怒、牢骚、抱怨,并没有显现出反抗来,所以选项中“反抗的开始”无中生有,于文无据。 故选A 。 7 .本题考查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 项,“表现出他怕伤害到迪马大叔的心理”错误。文中说“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而是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根据唐·罗洛的性格推断应该是心疼自己的坛子而非怕伤害迪马大叔,再加上后文说“‘该死的东西!’唐·罗洛怒吼起来,‘谁干的坏事,是我还是你?我应当赔钱吗?你就饿死在里面吧!看谁胜谁负!’”可见唐·罗洛性本恶,不可能怕伤害迪马大叔。 故选C 。 8 .本题考查理解句子含义的能力。 思路方面,上文信息有“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这个未被正式承认的发明家的功劳。迪马·里卡西大叔要让事实说话。他左顾右盼,生怕别人窃取他的秘密”“‘让我看看那种胶水。’唐·罗洛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好一阵之后才说出这第一句话。迪马大叔严正地摇头拒绝”“‘补的时候看吧。’”“‘能补好吗?’”“迪马大叔郑重其事地检查已经搬到打谷场上的坛子。他说:‘能修好。’” “‘那我走了!’迪马大叔二话不说,站起身,背起筐”,可见结构上“多好的胶水”照应了对迪马大叔和胶水的介绍的文字。 表达效果方面,这句话使用抒情兼感叹的语气,虽然自己出不来了,但是总之是证明了坛子修复好了,更难能可贵的是唐•罗洛使劲提也没有再裂开。 这句话意在赞美胶水更是在肯定迪马大叔自己的成就。一直渴望得到大家认可的迪马大叔不失时机、发自肺腑地一句“多好的胶水”,是欣慰、自信、夸耀、自得。 人物性格方面,字里行间可见迪马大叔一直很期待自己研发的胶水得到赞赏进而广泛应用。被困在坛子里甚至有被饿死的威胁,迪马大叔依然是很开心的样子,可见乐观自信,淡定豁达的性格特征。 9 .本题考查赏析结尾段妙处的能力。 内容上看,结尾段写被愤怒冲昏了头的唐·罗洛推到了坛子导致破碎,迪马大叔胜利了。这是大快人心的好消息。 结构上照应上文迪马大叔被困在坛子里出不来,他用工钱同农民们一起欢度了这个夜晚。 形象塑造上,突出了脾气暴躁易动怒的秉性,与上文“最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着一双狼似的眼睛,生气地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是剃刀刚过就钻了出来”“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而是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形象遥相呼应。 表达效果上,“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使用比拟修辞,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唐•罗洛被喧闹声吵醒的愤怒,一直失去了理智,最终导致自己把坛子撞碎的可悲结局,极富戏剧和讽刺性,增强了吸引力和可读性,注意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揭露了作为农庄主的唐·罗洛吝啬无比自私自利的本性,“迪马大叔获胜了”可见作者是站在迪马大叔等劳动百姓的立场上说话,可见情感态度上是憎恶凶恶的剥削者同情弱势群体。 10 .C11.D 12.A 13.(1)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显得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显得虚浮。只有质朴和文饰配合适当,才可能成为君子。 (2 )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14.母亲的教导;自己勤奋好学,能融会贯通;遇到了慧眼识英才的伯乐欧阳修。 【解析】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这样之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 “轼之才,远大器也”是判断句,“轼之才”是主语,“远大器”是谓语,结构完整,故在“才”后断开,排除AD; “然后”意为“这样之后”,是联系紧密的两个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 故选C 。 11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 《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备的编年体史书”错。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春秋》。 故选D 。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 在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母,游学于四方”错。由文章第一段“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可知,苏轼十岁的时候,父亲苏洵游学四方,母亲在家里教他读书。 故选A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 )“野”,粗野;“史”,虚浮;“彬彬”,配合适当;“君子”,成为君子。 (2 )“昔”,过去、先前;“见”,想法、见解;“未能言”,没能说出;“是”,这。 14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结合“母程氏亲授以书”“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可知,母亲程氏教子有方; 结合“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可知,苏轼自己勤奋好学,能融会贯通; 结合“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修语梅圣俞曰:‘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可知,受到欧阳修赏识,遇到了慧眼识英才的伯乐。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眉州眉山县人。十岁的时候,其父苏洵到外地去游学,母亲程氏则亲自教他读书,苏轼每听闻古今兴衰成败的历史,都能道出其概要。程氏读到《后汉书•范滂传》时,发出深深的慨叹,苏轼对她说:“我如果想和范滂一样为名节而不顾生死,母亲您答应吗?”程氏说:“你如果能成为范滂一样的人,我就不能成为范滂母亲一样的人吗?” 到二十岁时,就精通经传历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贽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先前有些想法(见解),口中没能说出来,今天读到这本书,(才发现它)说的是我心里的话啊。”嘉祐二年,参加礼部考试。当时文章晦涩怪异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阳修想加以改正,见到苏轼《刑赏忠厚论》,很惊喜,想定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了第二名;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中乙科。后来凭推荐信谒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当避开此人 ,好让他出人头地。”听说这句话的人一开始只当是欧阳修的戏言而不信,后来才终于信服。 服母丧。嘉祐五年,调任福昌主簿。欧阳修因他才能识见都好,举荐他进秘阁。考试作策论六篇,过去人们应试不起草,所以文章多数写得不好。苏轼开始起草,文理就很清晰。又笔答制策,被列入第三等。从宋初以来,制策被列入第三等的,只有吴育和苏轼而已。 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叛官。关中自从元昊叛乱后,百姓贫困差役繁重,岐山下每年输送到南山的木筏,从渭河进入黄河,经过砥柱的险处,衙前役人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到其利弊所在,为他们修订衙规,让他们自己选择水工按时进送或停止,从此害处被减少了一半。 治平二年,入朝判登闻鼓院。英宗在做藩王时就听到他的名声,想用唐朝旧例召他进翰林院。宰相韩琦说:“苏轼的才能,远大杰出,将来自然应当担当天下大任。关键在于朝廷要培养他,使天下的士人无不敬畏羡慕而佩服他,都想要朝廷使用他,这样之后召来加以重用,那所有的人都没有异议了。现在突然重用他,天下的士人未必以为正确,恰恰足以使他受到牵累。”英宗说:“姑且给他修注一职如何?”韩琦说:“记注和知制诰地位相近,不可马上授予。不如在馆阁中较靠上的官职授予他,而且请召来考试。”英宗说:“考试不知他能否胜任,像苏轼会有不能担任的吗?”韩琦还是不同意,到试了两篇论,又列入三等,得到了直史馆的职位。 15 .B16.①平实,指没有华丽辞藻,明白如话,通俗浅显。比如:“捧盘出户”“市楼东西”写人物活动均无任何修饰之语,平易通俗。 ②有韵味,指写景叙事蕴含丰富。比如: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衬托出卖饼儿大清早出来卖饼的艰辛,透露出作者的同情和关怀。如“人未行”的空寂街景,突出卖饼儿起得早,勤奋自强。如“不忧衣单忧饼冷"的心态表露其卖饼的用心。均语浅而意深。 【解析】15 .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内容、手法、主旨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并得出答案。本题要求选出“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本题B项中“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理解有误,“歌一声”,并没有对卖饼儿的呼声进行具体描绘,而是与下句中“人未行”形成鲜明对照,突出卖饼儿起得早,勤奋自强。 故选B 。 16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语言风格和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翻译诗句并理解诗歌基本内容;然后结合背景、注释或关键词句等揣摩诗人情感态度;再结合情感特质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最后理解分析其风格特点。本题题干已明确提示“这首诗的写景叙事,平实而富有韵味”,首先理解“平实”“有韵味”指什么,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诗歌首联写月亮从城头落下去,早晨的霜厚得像雪一样;更鼓从楼上响起来,声音冷涩得仿佛要断绝。把“霜”比作“雪”,写出了早晨的霜厚得像雪一样。“霜如雪”“声欲绝”运用典型的视觉与听觉描写,表现了环境的清冷空寂,衬托出卖饼儿大清早出来卖饼的艰辛。“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写人物活动,语言浅显易懂,从侧面表现起得早。清冷的早晨,他就“捧盘”“出户”,在彻骨的北风里,自己身冷而不觉,却一心害怕“饼冷”的用心,语浅意深。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17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容易写错的字:还、于、庶、壹、己、焉。 18 .D19.B 20.艺术家和学者纷纷来到这座汇聚中外交流成果的艺术宝库汲取营养,以全新的方式,把敦煌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分析】18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的能力。 下文围绕“敦煌汉简”展开,考虑与下文衔接紧密,应把“敦煌汉简”放到句尾,排除A和B; 上文围绕“莫高窟”展开,陈述主体为“莫高窟”,“斯坦因”做主语与上文衔接不好,排除C。 故选D 。 19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的能力。 原文是比喻,把“敦煌”比作“文化绿洲”。 A. 夸张,“千寻塔”运用夸张手法说明塔的高。 B. 比喻,把“浪花”比作“雪花”。 C. 拟人,将花人格化,有感于国家分裂,花鸟都为之落泪惊心。 D. 借代和设问,“绿”字代指满枝的绿叶,用“红”代指枝头的花朵。 故选B 。 20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这座中外交流成果的艺术宝库”,错误,成分残缺,改为“这座汇聚中外交流成果的艺术宝库”; “把敦煌的故事以全新的方式讲给世界听”错误,语序不当,改为“以全新的方式,把敦煌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点睛】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主要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21 .①久坐为什么会引起腰疼?②久坐还有哪些危害?③如何避免久坐的危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及拟写标题的能力。 第一段,由“此时腰椎局部受到的剪切力增大,久而久之就可能造成腰背部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损伤,引起腰疼”等句子可知,主要内容为“久坐引起腰疼的原因”,题干要求用疑问句,可以表述为“久坐为什么会引起腰疼”。 第二段,由“导致死亡风险的增加”“久坐还会带来身体肥胖、机能退化等问题”等句子可知主要内容为“久坐的危害”,可以表述为“久坐还有哪些危害”。 第三段,由“远离这些危害最有效的方法当然是避免久坐”“可以伸伸懒腰或者轻微旋转腰部,最好能出去转上一圈”“要选择合适的坐具”“可在腰部增加腰垫”等分析,主要内容为“避免久坐危害的方法”,可以表述为“如何避免久坐的危害”。 把以上分析变为疑问句即可,注意字数的限制。 22 .(1)“光临”改为“回到”; (2 )“至今健在”删去,或改为“精神矍铄”; (3 )“高足”改为“学生”; (4 )“欣慰”改为“高兴”。 【详解】此题考核语言得体的能力,语言得体主要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文体得体注意一般应用的格式的规定,语体得体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对象的身份,重点注意谦敬词语的运用。 “光临”用于别人到来,句中是“自己”;“至今健在”寓意不好,含有贬义;“高足”用于称呼他人的学生,不用于自己;“欣慰”用于长辈对晚辈。 23 .例文: 谈“和” “和”,甲骨文写作“龢”,左边“龠”为笙类的乐器,象征人文的和谐;右边的“禾”则体现自然的和谐。一个“龢”字,表现人文和自然和谐之美。说到“和”,不免让人想到“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和”是人与人关系的调节,是对他人人格的尊重,是国与国相处的准则,也是我们对待自然万物的态度。“和”,说明我们要和谐,要和睦,这才是生存之道。 “和”生热爱。柏拉图《理想国》曾说:“人的一生需要旋律与和谐。”柏拉图先是讨论早期教育推行的诗歌和音乐,并说全部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宇宙和谐”。苏轼《和董传留别》:“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可见,诗歌的“和谐”之美影响人的“身心健康”。4月4日晚,外卖小哥雷海为战胜北大硕士彭敏获得《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冠军。靠的是什么?靠的是他对诗歌的无人超越的热爱。我们总说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作为外卖员,年至不惑,住着每月700元的床位,骑着一辆电动车,怀揣《唐诗三百首》,顶风冒雨穿梭于大街小巷。他虽身处沟渠之中,内心却不卑微,不挣扎,不焦虑,自主乐观,身心健康,有和谐之美。 “和”生力量。苏轼是一个达观的人,他一生关心民命,关心时政,居住在自我的诗文和人格里。不管是受尽冤枉的“乌台诗案”,还是与现实碰撞险些送命,他都不曾如柳宗元愤懑,而写《八愚诗》。他与百姓和乐,依旧高唱“回首同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的平和,造福了百姓,也拯救了自我。“和”生力量,这也是一种智慧之美吧! “和”生未来。“和”要求我们,对内建构和谐社会,对外倡导“贵和”,与各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当前,国际文化交流交锋频繁,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文化输出,推行文化霸权,为解决文明与文明的冲突产生的价值危机,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开出医治西方“中心主义”病症良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在文明交流中秉持包容的心态,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的文化自觉,中国已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绘制了宏伟蓝图。 请赐予我们胸襟与雅量,让我们平心静气地去理解不可改变的事。以“和”为美,予生命以斑斓,让我们于茫茫暮霭中,寻找“和”的倩影。当阳光驱散残雾,“和”会呈现雄伟的英姿。 春雨菲菲,“和”犹如充满魅力的青春少女。 夏日朝阳,“和”成为阵阵青春洋溢的雷雨。 秋霞傍晚,“和”胜似金碧辉煌的绵绣画廊。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中,孔子“礼之用,和为贵”的意思是按礼行事,当以和平和谐为本;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意思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墨子“兼爱非攻”指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意思是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两气互相激荡而成新的和谐体。其中,前三者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和”,强调团结和睦地相处,以及由此带来的世界和平。而老子的“和”,则不仅仅局限于人类社会,而是强调万事万物的“和”,即自然与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都应以和为贵。材料第二段根据第一段总结出了“和”的丰富内涵,并由此指出其对中华民族精神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提倡“和”,有利于培养国民积极健康的精神气质,有利于人与人的和谐相处,更有利于整个社会和国家之间的和平。 写作时,可以采用平行式结构或逐层深入的方式探讨“和”的内涵以及当代意义。写作中要紧扣“和”字,既要肯定“和”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又能够体现出个体践行“和”时的理性选择。可立足于人际交往、家庭氛围、和谐社会等层面来展开论述,重点体现自我与他人、社会、国家关系构建中的理性选择。如,可从“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说起,得出中心论点:要和谐,要和睦,这才是生存之道。然后文章以并列式结构,从“和”生爱、“和”生力量、“和”生未来三个方面论证“和”带来的作用,宣扬“和”的美好以及当代意义。 立意: 1.“ 和”是跨向美好未来的伟大力量。 2.“ 和”是宽容与伟大胸怀。 3. 家庭“和”金不换,将相“和”国家兴,万事“和”万事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 |